一、抓住历史机遇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环保非常重视,特别是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应该说,这是把污染防治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也是环保行业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们环保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紧抓机遇,在政府主导下,切实发挥好企业作为环境治理主体的作用,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
从现状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所积累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与人民对优美环境的需求不匹配,也折射出环保行业的发展跟不上新时代的步伐。我们认为原因主要在于环保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和核心技术缺乏。唯有创新才能突破发展的瓶颈。只有环保企业都勇于创新、乐于创新,才能推动整个环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环保新时代。
二、创新
结合我们公司这么多年的发展,创新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商业模式创新。
(一)技术创新
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四个路径:紧跟政策导向的技术创新,减排与节能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贴近国情的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的创新。
(1)紧跟政策导向的技术创新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打响,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我们作为污染治理企业,只有不断加强新技术研发,为污染治理提供技术保障,才能使日趋严格的排放要求落地。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升级,急需大气治理技术不断升级。我们紧跟政策要求与市场步伐,针对冶金等重污染行业,我们加大研发创新力度,迅速地从单一的除尘、脱硫技术逐级发展到现在的第四代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技术,只需要一个系统就可以同时除去多种污染物,脱除效率高,布局紧凑,为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2)减排与节能相结合的技术创新
“我们从来不缺乏宝藏,而缺乏发掘宝藏的实用技术”。如果我们能在治理污染物的同时,将减排和节能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协同技术创新,“变废为宝”,在减排的同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将极大的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以钢铁企业高炉尾气治理为例,高炉尾气的排放会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由于高炉尾气的热值低,如何在减排的同时进行高效利用是一个难题。我们通过多年的研发创新,先后开发了四代单循环发电技术对低热值高炉尾气进行治理和高效利用,能源转换效率从最初25%左右到如今40%以上,用我们最新的采用国产化设备的单循环发电技术,完全取代了依赖进口技术及设备的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我们的技术创新引领并推动了国内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升级,造价只有国外技术的1/3,形成了技术与成本双重优势,提升我国环保产业的竞争力,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给环保事业深深打下“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烙印。
(3)贴近国情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再研发,形成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满足我国污染治理特点的实用技术。
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我们要敞开怀抱,既要大胆尝试引进先进技术,又要充分验证能否满足我国减排节能的实际需求。如在土壤修复领域,由于土壤的异质性、污染多样性、修复周期等各方面的差异,国外适用的技术在国内往往存在水土不服、成本昂贵等问题。因此,土壤修复需要“一地一策”、因地制宜的进行创新。
我们在2008年进入土壤修复领域后,立即牵头组建了全国首个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断深入研发。在长江大保护重点修复工程的实践中,由于国内尾气排放要求严于国外标准,在借鉴国外成熟的异位热解吸技术同时,我们发挥在烟气治理以及余热余能高效利用方面的技术优势,将尾气处理技术创新移植到热解吸系统中,进行了优化设计,尾气污染物去除率高达99.99%以上,并有效避免了二噁英的产生,可用于包括有机氯类污染物在内的各种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此外,将我们前期积累的余热再利用技术经验借鉴到土壤修复中,通过尾气余热的设备内循环,大幅降低了系统能耗,修复成本比国外同类技术降低20%以上。
(4)研发模式创新
高效的技术研发模式的创新关系到研发成果的转换速度,也同样影响创新的速度。处于产业链上的各企业要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通过更加开放的形式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我们和政府合作正在积极推动研发共享平台。经过几年打造,我们拥有强大的研发分析中心,设有六大实验室,创新探索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用研发平台,共享研发成果的机制,快速实现研发立项、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也是推动环保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们聚焦两项:一是重污染企业的环保管家,二是城市循环经济产业园。
第一,重污染企业的环保管家
作为我国重要基础工业的冶金行业,也是传统的重污染行业,并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为了适应供给侧改革和结构调整,满足国家日益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钢铁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不断改造升级,加大环保投入。钢铁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人才、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体现在主工艺流程上。但是对于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气、渣等各种污染物的治理,不具备专业性、综合性、先进性,经常达不到最佳的治理效果。我们利用多年积累的综合专业优势、创新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全套节能减排规划与系统解决方案,提供从投融资、建改造、运维管理及持续改进的创新式管家服务。
第二,城市循环经济产业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稀缺,废弃物处置的体量以及处理难度与日俱增,分散式处置方式越来越难以落地,即将城市的各类垃圾、餐厨、污水污泥等废弃物,全部在同一个园区集中处理,
这需要具备综合技术优势的企业做好整体方案设计,运用专业化技术治理及利用各种废弃物。一来可以集约利用稀缺的土地资源,二来可以实现多种废弃物的协同治理,以废治废,还可以实现园区内能量梯级利用和废弃物绿色化应用。
无论是循环经济产业园还是企业环保管家,都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闪光点,都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与产业价值。然而,技术创新是持续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源动力,只有做好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企业独特的综合竞争优势。
三、合作共赢创造环保新时代
环保企业在大力创新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多维度多方合作,共同参与污染防治攻坚战。目前环保产业主要致力于现有污染的治理,污染越多,治理的任务越重,为了践行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责任和减排节能减排的承诺,我们要更加重视源头治理,减少污染,为此,向大家做两个呼吁。
(1)呼吁多维度多方合作
在政府主导下,各方要加强多维度合作,希望我们一同开放研发创新平台、开展资本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激发创新活力,着力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2)呼吁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环保产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充分调动生产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在政策、税收等方面加强绿色生产导向,实现源头防控;倡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享受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为保护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力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紧紧抓住环保产业的历史发展机遇,肩负起保护绿水青山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作为环保企业代表,我们愿与在座的各位一道,开拓创新,共同创造环保产业新时代。
部分媒体报道:
大会集锦 | https://v.qq.com/x/page/n0689eb5ahf.html%20
新华网 | 熊敬超:节能环保产业要创新商业、服务模式
新浪网 | 环保创新发展大会举办 都市环保领头呼吁创新
凤凰网 | 武汉环保企业呼吁行业开展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